个人简介
刘万里,中共党员,2017 年考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。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、系学生会主席,获国家励志奖学金(2 次)、烈山区 “优秀共青团员”、“优秀学生干部”、“品学兼优毕业生” 等荣誉。毕业后专升本至安徽科技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,2022 年考取延安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,读研期间任班长、获一等学业奖学金,发表一篇SCI文章。
在淮职:把 “专科” 变成向上的跳板
2017 年入学时,刘万里就明白:“职业教育不是终点,而是掌握技能的起点。” 三年里,他没把自己框在 “专科生” 的标签里 —— 课堂上泡实训车间,跟着老师拆装数控设备;课后扛起学生工作,策划系里的技能竞赛。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、一堆荣誉证书,不是他追求的结果,而是 “把每件事做到位” 的自然反馈。“那时候就想,既然学机电,就把机床操作练到熟练;既然当学生干部,就把活动组织得明明白白。” 这种务实的态度,让他在大三时清晰了方向:专升本,去更大的平台学技术。
专升本:用 “笨办法” 啃下硬骨头
英语底子薄,是他专升本路上最大的坎。他没找捷径,就用 “笨办法”:每天雷打不动背 50 个单词,拿个小本子记着,走路、吃饭都翻两眼;语法不懂就报辅导班,周末泡在教室跟老师磨。“那段时间,连看美剧都下意识暂停记生词。” 专业课复习更实在,把教材划成章节,每天定任务刷题,遇到不懂的就追着老师问。“其实没什么秘诀,就是把大目标拆成每天能完成的小事,比如今天必须弄懂 3 个机械原理的知识点。” 这种 “日拱一卒” 的坚持,让他最终考上安徽科技学院。
考研:在 “孤独赛道” 上找同行者
本科接触到更多学术资源后,刘万里动了考研的念头。备考那年,他把延安大学的历年真题做了三遍,图书馆的座位成了固定 “打卡点”。但最难的不是做题,而是孤独 ——“看着同学去玩,自己还在背书,说不动摇是假的。” 他的办法是拉上几个考研的同学组小组,每天互相抽查知识点,周末一起复盘进度。“谁要是偷懒了,其他人就‘敲打’几句,这种互相监督比自己闷头学有效多了。”2022 年,他成功上岸,攻读硕士期间不仅担任班长、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,更是成功发表 SCI 论文一篇,将研究触角伸向专业前沿。
给学弟学妹的实在话:别想 “逆袭”,先做 “实干”
“别觉得专科生就比别人差,我就是从淮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。” 现在回校分享时,刘万里总强调 “实干”。他说英语差就每天积累,别指望突击;备考累了就适当休息,别硬扛;觉得孤独就找同伴,别自己憋着。“我没什么‘逆袭’的故事,就是定下目标后,把该做的事一件件做好。职业教育给了我们动手的能力,再加上持续学习的劲,照样能往上走。
撰稿:孙宇宸/审核:王军萍